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公司动态
0

哈密:至2020年火电将投运1200万千瓦

  • 索引:377
  • 发布时间:2016/9/14 9:05:45
  • 点击次数:125
  • 加入收藏
古时西域名城芸芸,但现今大多已湮没于历史的黄沙,持续繁荣至今的屈指可数,哈密是其中之一。这座天山横贯其间的历史名城得以久立于世,与其地缘优势、人文优势不无关系,而其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强劲势头,则与其在工业化之路上的“蝶变”有直接关系。时至今日,哈密极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正加速迸发出巨大活力,哈密综合能源基地同步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能源报》记者日前深入探访哈密一市两县,实地感受了哈密在新疆、西北乃至全国能源大战略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在中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既定格局中,坐拥海量、多元、高质能源资源的哈密地处新疆“东大门”,既是全疆最接近内地能源消纳市场的能源主产区,又是新疆首条特高压电力外送线路的起点,加之中央、自治区的倾力支持,主要经济指标多年领跑新疆的哈密现已全面进入“特高压时代”、“高铁时代”和“口岸全年通关时代”, 已全面提升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增长极、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新疆副中心城市、一级综合交通枢纽、新型工业化主战场。

无与伦比的资源潜能,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辅以前所未有的软硬件支撑,这个曾繁荣千年的丝绸重镇正借力能源又一次闪耀西陲,成为“国家级综合能源示范基地”的一块绝佳试验田。

天赋异禀

哈密享名于哈密瓜,但清甜可口的哈密瓜只是这座历史名城的众多耀眼名片之一。在能源业者眼中,哈密是名副其实的“能源之都”,资源禀赋突出且均衡,特别是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两翼齐飞”,高品质煤炭、油气及矿产资源储量惊人,优质海量的风光资源也足以傲视全国。

哈密地处新疆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三山交汇之处,横贯其间的东天山将哈密划割为南北两大区块,这种独特的地质构造塑造了哈密地表之上的奇伟美景,更在地表之下埋留了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

记者拿到的最新官方统计显示,哈密全地区预测煤炭资源量达5708亿吨,居全疆之首,分别占到全疆及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4和1/8,目前年产能接近5000万吨,同时煤层气预测资源量在5000亿立方米以上。截至目前,哈密三塘湖、淖毛湖、巴里坤和大南湖西区四个矿区总规划已得到国家批复,总规模约2.2085亿吨/年。根据地区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哈密到2020年煤炭产能将达9505万吨/年。

据哈密行署副专员魏忠勇介绍,哈密煤炭胜在储量大,更胜在品质高,具备低硫、低磷、低灰粉、高发热量的“三低一高”特点,具备建设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和富油煤深加工基地的条件。在哈密七大矿区之一的巴里坤,最优质的煤炭热值超过7000大卡。

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将成为未来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哈密在全疆率先创新开展露天矿山绿色开采环境保护研究试点工作,委托国家安监总局信息研究院组织专家在哈密开展绿色矿山开采相关标准研究,以从根本上解决露天煤炭开采带来的生态环保问题,实现煤炭绿色开采。根据哈密地区相关规划和研究,“十三五”将坚持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原则,着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依托三塘湖和淖毛湖矿区丰富的富油煤资源,重点发展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构建以富油煤热解为基础,煤焦油加氢、热解煤气甲烷化和半焦发电一体化发展的煤化工循环经济体系,探索低耗水煤基清洁燃料发展途径,打造自治区重点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三塘湖矿区煤炭储量大,属含油煤、富油煤,特别是汉水泉、库木苏等三塘湖矿区西部分区煤炭含油率平均超过13%以上,被煤炭设计大师戴少康誉为全国罕见的质量和数量双优的优质煤炭基地,他还认为三塘湖矿区是我国加氢直接液化或多联产煤化一体化产业的理想原料基地。目前,京能800万吨/年煤炭分质综合利用项目已列入国家煤炭深加工“十三五”规划。

与此同时,在能源清洁化转型已成不可逆的国家大战略的今天,“风光无限”的哈密更具战略意义。

哈密官方今年6月编制发布的首份《哈密地区能源年度报告(2015)》显示,当地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全区风电技术开发量占到全疆总开发量的六成以上(62.9%)。在此背景下,全国规划的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疆规划的九大风电场中,哈密“独中三元”。记者在技术可开发储量高达1600万千瓦的哈密东南部风区采访中了解到,总装机200万千瓦的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一期项目已于2014年10月全部并网投产。截至2015年底,哈密风电并网总装机已达746.9万千瓦,占据了全区电力装机的半壁江山(51.2%),已核准规模则已突破千万千瓦(1098万千瓦)。

作为新疆最早迎来阳光的地方,哈密还拥有可傲视全国的光能资源。据记者了解,哈密全区全年日照小时数超过3000小时,个别区域如哈密市东南部、星星峡等年日照时数高达3500小时,比素有“日光城”之称的拉萨还高出350小时。与此同时,哈密年均太阳总辐射量高达6214.66兆焦/平方米,且年际变化稳定,属于全国光能资源最优越地区之一。

据记者了解,目前哈密太阳能开发集中于石城子光伏发电园区,该园区设计规模100万千瓦,目前已吸引27家企业前来开发共计34个项目,其中已投产项目32个,装机规模78万千瓦。截止目前,哈密全区已取得核准、备案的光伏装机规模累计已达181万千瓦。

与此同时,为有效解决哈密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保障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哈密因地制宜,规划“十三五”重点发展光热发电和储能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哈密方面已委托西北电力设计院开展规划编制及光热监测工作,力图在哈密打造国家级光热发电基地。新疆首个光热项目中电工程2×5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现已落户哈密伊吾县,目前正在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在储能方面,哈密规划在淖毛湖区域开展能源互联网+项目,建设20MW×5h压缩空气储能装置以及能源管理控制等系统。据测算,该项目的建成可以实现风、光、气、储能多种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互补协调利用,当风光电合理调配后,可使弃风弃光率由30%降为0.19%,可使得风电和光伏利用小时数分别提升630小时和138小时,显著提高电网系统的消纳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目前相关方正在积极推进该项目各项前期工作,计划“十三五”建成投运。

软硬兼备

顺势而为,借力打力。近年来,依托本土资源及区位优势,新疆自治区及哈密地区政府携手相关企业顺势发力,合力培育出了一条完整的能源工业产业链,“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的轮廓日渐明晰,相应的配套政策与设施日趋完善。

受制于区内有限的消纳能力,加之煤炭等一次能源长途运输的成本劣势,电化能源继而外送成为新疆消纳海量能源产品的第一选择。得益于接近内地负荷市场的区位优势,电源充沛的哈密成为“疆电外送”战略的天然受益者。

2014年1月27日,以哈密为起点的新疆首条特高压线路——±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哈郑线最特别之处在于首次以“风火”打捆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消纳了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其配套电源包括800万千瓦风电、125万千瓦光电,以及4座总装机达660万千瓦的火电厂,其中包括新疆最大的火电项目——神华国能哈密大南湖4×66万千瓦火电厂。

据哈密电网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哈郑线已累计外送电量已达540亿千瓦时,预计今年的外送电量在310万千瓦时左右,有力推动了新疆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新疆在我国能源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另据了解,哈郑线之外,规划中的“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哈密北至河南信阳±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目前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并上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有望纳入国家“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加快实施。

电源及外送通道打通之后,哈密又于“十二五”期间先后建成了全疆唯一具有电子现货交易资格的煤炭交易平台、全疆首个洁净能源技术研究院、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哈密能源产业的“软实力”。

新疆煤炭交易中心的前身为新疆煤炭交易所,于2012年在哈密注册成立。历经四年发展,该交易所注册资金由成立之初的2000万元增至目前的5.67亿元。今年4月7日,由新疆煤炭交易中心开发的电商平台系统正式投运,目前已发展企业会员35家,成功实现了互联网与传统煤炭产业营销的联姻,成为创新驱动升级型综合服务平台。按照新疆煤炭交易中心的规划,2016年平台将完成350万吨煤炭贸易量,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翻番,实现700万吨的煤炭贸易量。魏忠勇告诉记者,新疆煤炭交易中心的成功运营,标志着“一带一路”核心区又增加了一个现代化的要素市场,也逐步建立和规范了哈密乃至新疆煤炭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体系,对新疆煤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新疆洁净能源技术研究院则是以战略性眼光克服多重难题组建的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据新疆洁净能源研究院院长杨学军介绍,自2014年4月8日正式注册落户哈密以来,研究院围绕哈密地区新能源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主题积极申请课题研究,实施项目开发,迄今已获得3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自治区和地方科研项目3项,同时与相关企业密切协作,例如联合金风科技在哈密成功建立风电全球监控中心、研究编制完成太阳能聚光光热(CSP)发电技术发展研究报告等。2015年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也在哈密注册成立。研究院组建以来,围绕哈密地区新能源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主题,通过申请课题研究,实施项目开发,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从事技术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申报专利成果,创办科技企业等各种模式,广泛服务于区域能源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很好地促进了哈密地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为哈密地区的能源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为推进哈密综合能源基地科技创新,提高综合能源监管水平,按照国家能源局安排,哈密地区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规划设计建设了全国首个综合能源基地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哈密),平台包含能源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展示、产业运行实时监测、新能源发电项目功率预测预报、“大数据”应用和云平台五个应用模块。可实现对各类能源资源分布,产业规划布局、建设开发利用进度、运行情况等信息进行查询、监测、分析和处理,为新能源开发企业提供风电、光伏发电工程功率预测预报服务,为电网调度部门提供电力调度运行信息支持,并通过WEB、移动终端、大屏幕等方式向政府部门、新疆电网调度部门和各能源开发、装备制造企业等提供大数据服务。该平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行政区域综合能源基地信息管理平台,是展现全球首个特高压通道跨区外送消纳的大型新能源发电示范基地和综合能源利用基地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内首次对“互联网+综合能源基地”的重大探索,对提升我国能源产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多重利好的综合刺激下,哈密能源产业现已形成巨大向心力。据记者了解,截至2015年底,已有超过20家煤炭企业、10家火电企业、55家新能源企业、14家煤化工企业和17家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哈密。

以此为基础,哈密能源产业链继续向下延伸至制造业,特别是在风电装备、光伏和电气装备、石油和煤化工装备及矿山机械制造方面,已形成可靠的量产能力。

据了解,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目前哈密已先后引进金风、海装、南车、北车等11家风机设备制造企业,风电装备产业关键零部件本地化制造率已超70%,形成年产风机500万千瓦(约2500台/套)、塔筒360万千瓦(约2600台/套)等生产能力,成为当前全疆最大、产业链最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光伏和电气装备制造引进新疆荣信、特变电工等3家企业,已形成年产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及配套高低压配电柜、汇流箱100万千瓦等生产能力;石油和煤化工装备及矿山机械制造引进兰石重装、向明机械等石油和煤化工装备及矿山机械制造业3家,并均已形成规模化的装备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哈密完善的通道功能也从一个侧面支撑了哈密能源产业的良性发展。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在国家支持新疆发展的大战略中,大交通的格局始终以哈密为核心支点。在自治区层面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新疆三条通道的布局构想中,北、中两条大通道都将横贯哈密。目前随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哈罗铁路、嘉峪关至阿拉山口铁路电气化改造、哈密至额济纳铁路的开通,哈密已成功进入“高铁时代”,为能源资源、物资、装备的外送和内运创造了极大便利。

蓄势发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家和新疆自治区的规划中,“十三五”期间哈密在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已被明确为“三基地一通道两中心”,即国家大型煤炭煤电基地、国家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国家富油煤分质利用示范基地、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区域煤炭储运及交易定价中心和供应区域现代装备制造中心,最终以此为基础,将哈密打造成国家级大型综合能源基地。

为实现这一宏大战略目标,哈密地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细分指标:以2020年为限,煤炭产能达到8500万吨;火电投运1200万千瓦;形成4条外送通道(2条直流特高压和2条交流超高压外输通道),外输能力达到2350万千瓦,其中煤电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打捆外送能力达到1600万千瓦;风电规模达到125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规模达到27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达到20万千瓦等。

作为新疆副中心城市,哈密的发展诉求也得到了自治区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特别是今年2月哈密正式撤地设市,这意味着哈密将进一步享受国家对地级市在工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相应优惠政策,政府行使职能的灵活性也将大幅提升,最终均将利好于哈密建设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哈密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决定了其具备“内外兼修”,锻造国际化产业链的的实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哈密紧邻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后者铁矿、煤炭资源丰富,相关资源产品通过哈密老爷庙口岸入疆,成为新疆八钢、酒钢集团重要的原料基地。此外,由于蒙古国电力基础设施落后,矿山开采难以满足我方需要,为确保原料稳定供应,中方企业已对蒙古国电力市场做了可行性研究,计划开展哈密至蒙古国电力外送项目。

可以断定的是,资源禀赋突出且“内外兼修”的哈密已成为映射新疆能源产业兴盛的一个镜像。至少在“国家级综合能源基地”的维度上,这座丝路经济带沿线最年轻的城市已具备了成为先行者的一切条件,哈密综合能源基地作为国家级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实至名归。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