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公司动态
0

“吸血”的僵尸企业拖了钢铁、煤炭行业的后腿 看美、日如何应对!

  • 索引:419
  • 发布时间:2016/10/17 9:41:16
  • 点击次数:67
  • 加入收藏
僵尸企业产生原因

1、什么是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指的是那些长期入不敷出,只能靠政府或银行“输血”才能维持的企业。僵尸吃的是人,僵尸企业吃的是财政补贴、银行贷款以及其他的实物和人力资源。

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是效率低下,有些甚至已经到了即使卖掉全部家当也还不起债的地步。但是,在政府或者银行这些“巫师”的帮助下,这些本该死掉的企业反而活了下来。

实际上,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出于保证就业等考虑,经常大力维系长期亏损企业的生存。而对于银行来说,出于对产生不良贷款的担忧,也往往会向僵尸企业持续放贷。

2、为什么政府和银行放任僵尸企业的产生

地方政府放任僵尸企业的原因:

(1)僵尸企业尽管不产生效益,但仍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带来GDP。有生产就有税收,有消耗便能生成GDP。

(2)僵尸企业能促进地方就业。毕竟失业率及维稳都是地方政府政绩的要件,僵尸企业的关闭、破产无疑会直接影响地方失业率指标,也会催生不稳定因素。

(3)保持地方虚假繁荣,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比如当地上市公司数量指标,某种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等活动的经济名片。

银行“错爱”僵尸企业的原因:

银行机构对僵尸企业的“错爱”,或许更多地是因为已经被僵尸企业绑架。

假如银行给一家企业发了一笔贷款,一旦这家企业出了问题,那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的还款能力出了问题,之前给这家企业的贷款就要被当成不良贷款。

银行很怕不良贷款,在企业刚遇到困难的时候,银行可能会更愿意给企业提供一笔资金,指望输了血,企业就能痊愈,或者,至少能保住命。

久而久之,银行便被僵尸企业所绑架。一旦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对银行而言,就意味着贷款风险的兑现,也意味着内部严格问责的兑现。特别是在“担保链”背景下,这种风险会被成倍放大,这显然也是银行所不愿看到的。

僵尸企业不倒的负面影响

正如僵尸会传染一样,“僵尸企业”也会传染。如果让一个健康的企业去兼并重组“僵尸企业”,其结果很可能是健康企业被拖垮、拖死,也变成了“僵尸企业”。

而银行持续不断地给“僵尸企业”“输血”,早晚有一天会变成“僵尸银行”。如果一个地方总是不断地给“僵尸企业”补贴,这个地方的经济早晚也会变成“僵尸经济”。

而更为严重的是僵尸企业会击垮那些好的企业,从而产生劣胜优汰的怪象!

“僵尸企业”之所以能够挤垮好的企业,是因为它们更能承受亏损。在最寒冷的经济冬天,可能会出现全行业亏损。好的企业经此磨难,可能会选择壮士断腕。“僵尸企业”可不管这些,它们通过源源不断的银行贷款,获得了巨大的耐亏损能力。

好企业不断退出,就意味着银行的优质客户逐渐减少。这样,银行就只能把更多的钱投向“僵尸企业”。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行业的下滑!

哪些行业僵尸企业最多

数据显示,沪深两市近300家“僵尸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这些“僵尸”上市公司中,包括近200家以钢铁、有色、造纸、纺织、船舶、石化、机械、水泥、煤炭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公司。

而钢铁和煤炭,成为大战“僵尸”的当头炮。

1、钢铁业

钢铁业的僵尸企业首当其冲。近300家产能过剩上市公司中,包括山东钢铁、杭钢股份、华菱钢铁等11家钢企。

从2015年7月初到2015年12月底,仅包钢股份、凌钢股份、重庆钢铁、抚顺特钢等8家钢铁上市公司,合计获得各类政府补贴、补助及贴息总计29.2亿。其中包钢股份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先后8次获得财政补贴,总计18亿;凌钢股份在2015年12月25日一次性获得政府补贴7.92亿。

这些钢铁企业活下来,靠的是政府输血。动辄几万几十万人的企业,大小子公司数以百计,一旦口粮断供,偌大的“僵尸”倒下,其影响不言而喻。

2、煤炭行业

煤炭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煤炭上市公司中,虽比钢铁企业总体底子要厚,但“僵尸化”趋势加重。陕西煤业、云煤能源、大同煤业和中煤能源相继发布年报,2015年四家煤炭企业加起来预计净亏80亿元左右,只好纷纷变卖产业,断臂求生。目前,煤炭开采业已经全面陷入亏损,至少1/3的企业成为“僵尸”。

面对僵尸企业美国、日本怎样做?

1、美国

2008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金融业、汽车业、零售业等许多行业都出现了僵尸企业, 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投入7000多亿美元处理僵尸企业问题,制定了针对不同行业的救助计划,如资本购买项目、汽车产业融资项目、住房救援计划、小企业债券购买项目等,分别对金融业、汽车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进行了政策性救助。

在汽车产业融资项目中,美国财政部直接提供贷款给面临破产的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两家公司,以股东身份帮助其重建,两家公司很快扭亏为盈,政府也分到了红利,美国汽车业很快恢复了活力。

美国清理僵尸企业的关键经验在于,在政府主导和全程参与下,通过企业重组和债券销售来实现行业结构重整。

2、日本

2001年日本“僵尸企业”占比为30%,到了2004年已经下降到不足10%。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只有少数“僵尸企业”走向了倒闭,多数的“僵尸企业”反而恢复了正常状态。

企业自救主要指实质性的企业重组。在日本,企业重组有三大法宝:裁员、卖厂、减分红。其中,裁员就是减少员工人数,卖厂就是出售固定资产,减分红就是减少高层管理人员的分红。事实表明,减少员工人数和出售固定资产确实有助于企业恢复正常。

希望我国能够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及早将“僵尸”企业清除出市场,同时要安置好僵尸企业中的员工!

最新推荐